北京八中历史沿革

阅读 97419 次

liyg01

  八中前身是北平私立四存中学和北平八中。四存中学始建1921年1月,位于西城府右街10号;北平八中始建1947年,位于宣武区梁家园。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同年7月,两校合并为北京市第八中学,迁校于西城区按院胡同至今。1998年7月后,八中地处复兴门大街南北两侧:初中部在西便门东大街乙2号,高中部在按院胡同30号(西门)。八中现校园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房、体育馆、综合楼等。

  八中前身,名校四存。它座落在西城府右街南口东侧,紧靠中南海外墙半里多。从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整整办了30年。学校办得很有特色,成为古城中一所名校。四存中学是前徐世昌总统兴建的,以清代河北学者颜习斋、李恕谷写的〈四存编〉命名,取"存学、存性、存人、存治"之意。第一任校长是齐树楷(任职于1921-1937)。四存中学的校训是"尚实习、尚实学、尚实行。"四存学风着重求实精神。理化、生物实验室设备比较好。

  四存中学聘请的老师,都是当时国内最好的中学老师。象教国文的赵永澄和谢琦两位先生,教数学的曹乐斋老师,教化学的黄怀信老师,教物理的张德强老师,教中外地理的曲闻韶老师,教绘画是齐白石的弟子陈小溪老师等,都为一时之选。

  四存的课程不仅中西兼备、古今俱全、而且一、二年级所学的代数、几何、三角以及外国历史、地理,均用英文课本,外加中国传统文化―古书〈左传〉、〈诗经〉以及齐校长所教的〈十三经注〉,真是与一般中学大不相同!,课外自选课还有武术、钢琴、古乐、京剧、西洋音乐与绘画等,也均有名教师指导。现台湾的古筝大师梁在平,钢琴名手陈天倪等都是第八班的学生。体育方面在篮球、足球、乒乓球以及拳术方面,在当时中学中都有相当的地位。

  1936年全市国文会考,四存学生包揽了前六名,为嘉奖四存中学在全市国文竞赛中取得的优胜嘉绩,张学良将军特赠银盾一尊,上有题字:"会我以文"。银盾现存八中文档室。四存中学的藏书之四库全书至今保存完好于八中图书馆。

  1950年8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委任朱学同志为北京市市立第八中学校长。委任状由市长聂荣臻,副市长张友渔、吴晗签署。朱校长在延安办学多年,他把解放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传统带进了八中,使它成为北京市第一所对外开放的中学。解放初期和五十年代,八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热情,做到了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如火如荼的抗美援朝运动。当时全校929名学生,符合参军条件的392人,高中学生踊跃参军,一天就有182名同学报名。先后有五批学生进入军事干校。学校组织全校师生用讲座、活报剧等形式走街串巷,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大家把零用钱节省下来,捐献给国家购买飞机、大炮。为粉碎美帝的细菌战,同学们组成几十个卫生宣传小分队,深入到门头沟山里向农民作讲究卫生的宣传。抗美援朝的烈火锻炼和教育了全校师生,大家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为此,人民日报发表了"北京八中在前进"的长篇报导。"八中学生政治热情高"的赞美之辞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学校还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斗争实践中锻炼,并注意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1963年在全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中,八中师生的政治觉悟显著提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北京市委在1963年初,号召全市青少年向舍己救人光荣牺牲的李新仁同学学习。李新仁就是八中的一名学生,他受到全市人民的高度赞扬,八中师生永远怀念他!

  八中十分重视教学和教育改革。1960年开始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实验。从1984年开始,被上级确定为进行全面教育改革的试点校。在改革中逐步形成了"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的办学宗旨,以"勤奋、进取、和谐、致美"为校训,在培养和造就"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一代新人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办学经验。1986年4月,学校制定并试行"北京八中学生素质大纲"。〈简称:素质大纲〉是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分解为23项期望目标,并制定了实现目标的措施和考核方法。这个大纲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实现培养目标的"系统工程",它是八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份正式文件。

  1985年北京八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创办了中学超常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每两年招收一个实验班(30人左右),该班由平均年龄10岁左右,文化程度为小学四年级水平,道德品质好。身体健康的智力超常儿童组成。学校选派专职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用四年时间完成小学五、六年级和中学六年的全部学业。廿余年来,少儿班共参加了多次学科竞赛,有三百多人次获得国家、市和区级奖励。为全面提高超常儿童素质,定期体检,营养配餐,坚持上体育课,还开展运动旅游、登山、骑自行车越野等自然体育活动,使少儿班毕业生在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等八项指标均高于北京同龄人平均值,在多数项目上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少儿班已为大学培养了三百多名14岁的少年大学生,大学毕业后60%以上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科学家钱学森来信称赞:"经过少年班的培养,18岁成为硕士生完全是可能的。"1990年6月27日,西城区教育科研奖励基金会13名专家一致认为:"八中的超常儿童的鉴别和教育"科研课题的成果,填补了教育系统工程的一项空白;为21世纪早出,快出人材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10月7日,获得该基金会奖励;1992年9月17日,此课题获得北京"七五"教育科研一等奖。八中曾10次参加国际超常教育的学术会议,会上宣读的论文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和肯定,同时还接待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超常教育代表团及世界天才教育协会副主席的来访。八中是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副主任单位,与国内、外专家、同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使培养超常儿童的事业更快向前发展。

  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长首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原有教学系统的改革上。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性、实践性、客观性。1992年学校成立了教育科研室。安排专人负责全校科研工作,把对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列为科研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以便对学生培养更具针对性。每年对学生的调查有: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FAT);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亲子关系诊断测验等。这些测验,对学生认知和非认知的,家庭教育状况,以及环境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对领导和教师科学准确地开展素质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以全面素质造就人才。学校建立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多维教学体系,形成以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新教学系统。课内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劳技课为辅的三种课程;课外开展了学科、科技、艺术、体育和社会五种活动,形成了好学、活泼、进步、团结的校风。

  1984年和1985年设立了"特优生"、"希望之星"的评选和奖励制度,确定了'承认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开发学生的长处、优势为主'的教育思想原则,设立了八个单项奖,使培养目标的教育具体化。每年还举办"科技节"、"艺术节"和"体育节",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展现特长和才华。

  1998年12月,我校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对未来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十余年来八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考虑增强其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此将86年原〈素质大纲〉进行了修订。本大纲提出了八中学生素质教育18项培养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积极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有较强的时效观念;有未来意识和一定的预见性;有全球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民主参与;关心集体与他人,善于合作与沟通;良好的个人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学有特长,有特殊才能;身体健康、身体素质良好;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劳动技术素质。

  1999年7月3日,西城区教育局在八中召开龚正行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教育部、北京市有关领导200余人到会。与会专家对龚校长"务实求真"办学思想的独到见解,给了高度的评价。"务实求真"办学思想指的是:办学的系统思想;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基本教学思想―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积极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视教育的基础研究,不断明确办学方向。

  按照西城区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2015年合并了原北京八中分校和一五四中学,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学校目前有6个校区,分别是金融街本部、西便门东里校区、西便门西里校区、白云观校区、木樨地校区、百万庄校区。

        由于八中正确处理了素质教育和中考、高考成绩的关系,正确认识了应试教育和应试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总复习中坚持"讲奉献、讲团结、讲科学"的战略思想,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三年来,我校的高考成绩继续保持高端稳定,文理科一本上线率均保持100%,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的升学梦想。保证了学校的稳定发展,为学校深入地进行教育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八中的师生携手共进,搭好素质教育的台,唱好创新与实践的戏。然而,要走的路不会太短,要做的事依旧很多,八中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无疑留给人们很多深刻的思考和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