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辰与脊梁相遇:听王兆宇将军讲“两弹一星”的时空回响 |
【开篇:历史回响中的永恒追问】
2025年5月9日,北京八中素十三年级的学子们,在四川社会实践前夕迎来一场特殊的“时空对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政委王兆宇将军以《“两弹一星”的艰难辉煌和伟大精神》为题,揭开了一段被黄沙掩埋却依然滚烫的岁月。
【第一章:破晓时分——从屈辱到自强的觉醒】
将军的讲述将时针拨回至1950年代。彼时的新中国,正如一株在狂风暴雨中蜷缩的矮草——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被迫签订700余份不平等条约,直至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竟扬言用核武器轰炸东北。随着“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的口号,化作1956年“两弹一星”工程启动的号角。
【历史切片】
王教授为我们讲述了许多为“两弹一星”工程献身的工作者的感人事迹:
• “七勇士”的遗书:首次核试验前,七名科研人员争相进入地下控制室,写下“埋骨青山头”的誓言;
•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钱学森冲破美国封锁归国时,行李中装满导弹技术资料;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连妻子也不知其去向;
• “算盘与风雪”:戈壁滩上,科研人员用算盘推导核数据,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搭建试验塔,风沙模糊了图纸上的公式,却吹不散眼中的光。
【第二章:精神丰碑——比原子弹更炽热的信仰】
“两弹一星”的成功,绝非仅是技术的胜利。搞两弹一星,靠的就是一股干劲,一份热情和一种精神。王将军在讲座中提及的“三句话”,道出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密码:
1.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当美国开出教授年薪的十倍挽留钱学森时,他答:“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2. “不怕压不信邪不畏难”: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后,科研团队在废墟中捡回300多块残骸,逐一编号分析,两年后成功逆袭;
3. “名利淡如水,事业重于山”: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瞬间,与警卫员用身体护住装有绝密数据的公文包,遗体烧焦时仍保持着相拥的姿势。
【第三章:薪火相传——从“摇篮”到“苍穹”的接力】
讲座尾声,王将军寄语青年:“摇篮里培养不出祖国的栋梁。”
从“七勇士”的遗书,到“天问一号”的火星印记——中国航天人用60年走完了西方百年的路程。当历史的接力棒从隐姓埋名的功勋者手中,郑重交予我们这代青年,那面镌刻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十六字的精神旗帜,早已化作血脉里的基因密码——我们必将努力学习,修炼品格,撑起肩上的责任。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以先辈们为榜样,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让这面精神旗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高高飘扬!
撰稿:陈景行 刘簪云 张皓宸 李羽轩 廖梓涵